2019年9月9日上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全哲学教授在食品与药学学院竺银康楼202会议室为博彩导航
师生做了题为“追寻被“遗漏”的微生物”的学术报告。聆听报告的主要是食药学院的老师、研究生及本科生。何山副院长主持了报告会。
首先,全教授介绍了他在皮肤微生物组研究和汾酒发酵相关微生物组研究的成果,进而引出如何追寻被“遗漏”的微生物这一关键的科学问题。他详细地讲解了5种方法来获得微生物新物种,分别是:通过分离培养,通过富集培养,通过基于元转录组的新方法,通过元基因组/元转录组公共数据库,以及通过高简并引物的两步PCR方法。全教授在报告过程中指出,新的分离培养技术是基于克服传统思维,需要科学研究者们开拓思维,突破固有的观念,不断创新,大胆提出新的观点,例如,传统的微生物分离鉴定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琼脂作为凝固剂是否对某些菌群产生抑制作用?0.22um的滤膜是否能把所有微生物过滤掉?基因组的提取是否未能覆盖样品中所有的DNA?PCR引物是否具有偏向性?测序方法是否遗漏了某些DNA?报告结束后,全教授耐心的回答了与会师生的提问,并就微生物培养技术的突破方面同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据悉,全哲学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在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至今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氨氧化和甲烷氧化相关的微生物的检测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元转录组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的开发;基于元基因组/元转录组数据库的数据挖掘;微生物新种的分离鉴定;皮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现任国外SCI杂志PLoS ON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的编委,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的评阅编委;中国微生物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项目“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专家组学术秘书。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等SCI杂志发表了60多篇文章。
此次学术报告得到李达三叶耀珍伉俪李本俊海洋生物医药发展基金的资助。

